大師的境界 – 信念
普通交易者通過不斷的學習,體悟,實踐,約束,能達到大學的階段已經很不錯了,但是要達到大師的級別,
不光要通過學習,還要通過哲學的昇華,這種鬼才往往不是努力的結果,是天生的能力,沒有幾個人能達到,全世界屈指可數。
索羅斯在 1992 年做空英鎊的時候,他的助手德魯肯米勒對索羅斯說:“我覺得機會來了,我們應該下重注,55 億。”
索羅斯在聽完他的解釋之後,他說:你沒問題吧? 這是二十年不遇的機會,我們應該把 200% 的身價都賭上。
最後他們動用 150 億美元,把曾經歷史上最強悍的銀行 — 英格蘭銀行,給徹底打趴下了。
這種操作即使你達到了紀律良好,穩定盈利的層面,你反而不敢做出這樣全押的操作,
因為不斷的良好紀律習慣告訴你不能犯錯誤,會破產的,這種賭上所有身家性命的操作和所有的交易原則是相互違背的。
索羅斯的量子基金也是幾十年按照自己的交易系統穩定交易,慢慢積累財富,
但是大師的不同就在於這裡,他們在關鍵時刻不按常理出牌,
他們在關鍵時刻可以放棄本來的一切原則去做自己認為是非常確定的事情,背後有一種信念在支撐著他們,
這種信念會成為為強大的意志力,從而扭轉時空格局改變現狀。
你早晚會明白,其實沒盈利的人和穩定盈利的人的差別,歸根結蒂是信念的問題,
沒盈利的人可能永遠都體會不到:如果你決定相信你自己一定成功,
那麼你就已經成功了,不存在失敗的可能性,剩下的只是一個「走流程」的過程問題。
這不是危言聳聽。
近代物理科學家也通過量子力學證實了這一點:
量子力學中的著名的電子雙縫干涉實驗,科學家驚訝的發現,
人類的觀察竟然可以改變電子的形態,如果觀察它,實驗顯示電子會變為粒子,
如果不觀察,電子會變為波。也就是人的意識可以改變量子的形態。
為此著名的量子力學哥本哈根學派創始人尼爾斯.波爾和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爭論了 30 多年,
愛因斯坦不信這一套,認為量子的形態在人們觀察之前就已經確定,怎麼可能由人的意識改變?
他說出了那句著名的名言:上帝不會擲骰子,然後在 1955 年離世。
天才的愛爾蘭物理學家約翰. 貝爾終於在 1964 年想出來一個辦法證明誰是對的,
他提出了著名的貝爾不等式,提出只要根據量子纏繞理論設計一個實驗儀器,
通過實驗資料就可以證明到底是波爾對還是愛因斯坦對,
結果 1972 年美國物理學家約翰.克勞澤(John.Clauser)和 1982 年法國物理學家阿蘭.阿斯佩(Alain. Aspect) 分別根據光量子糾纏的偏振原理設計出了實驗儀器,經過實驗資料的驗證,證實了波爾是對的,
也就是量子的塌縮狀態確實是由觀測者的意識而改變的,上帝不光會擲骰子,而且無時不刻都在擲骰子,愛因斯坦錯了。
甚至在最新的實驗中,2017 年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量子力學實驗中,
竟然發現在放入光柵之前,量子的狀態已經發生改變,也就是說未來的意識行為可以改變歷史。
世界的物理學家通過實驗不斷的被量子力學震撼,
不禁常常回想起量子力學的創始人尼爾斯.波爾說過的那句名言:”如果量子力學沒有讓你深感震驚的話,說明你還沒真正瞭解它。“
這個世界是由各種微觀粒子組成的,而量子是他們的基本單位。
然而量子的狀態竟然可以被人的意識改變,也就是說世界是由人的意識構成的。
如果推論下去,歷史不存在,時間不存在,一切都不存在,一切都是意識的產物,而信心引導著意識,叫做信念。
所以如果一個人想做成一件事,關鍵是看他的信念夠不夠強大。
縱觀周圍,為什麼前幾強公司的創始人都是信念很足的人,
可以參考馬雲,看看他演講就知道了,因為他相信自己,他就已經成功了。
馬雲在 2016 年公司年會中說,忽悠和自信的區別:
“忽悠是自己不信,而要讓別人相信。
自信是自己相信,別人信不信不知道。”
紅軍在二萬五千里長征最困難的時候,革命為什麼能成功也是這樣的道理。
裝備差,人少,這些都不是問題,信念沒有動搖,最終改變了一切。
只有徹底明白了這個道理,融入到你的血液裡,沒有絲毫的懷疑,你做任何事情都無往而不利。
哲學和科學早晚會在山頂回合的,而早點明白對自己的人生很有好處。
大師和成功交易者的區別就在於,他們的信念是一般人不可比擬的。
獲得交易信念之後你會發現自己有 2 個改變:
1,發現邏輯的欺騙性(邏輯陷阱):
先講一個故事:出自《呂氏春秋•離謂》
故事是說春秋時期一個叫鄧析的人(據說是歷史上律師的鼻祖)教人打官司的故事。
鄭國有個富人的父親不小心掉河裡淹死了,被一個人漁夫打撈了上來,
漁夫向富人要了極高的價格賣給他屍體,富人很不滿便去找鄧析尋求解決辦法,
鄧析告訴他:“不著急,他除了賣給你,還能賣給誰呢?”富者依計行事。
過了幾日,漁夫著急了,屍體腐爛發臭,他也去找鄧析尋求意見,
鄧析告訴他:“不著急,他除了到你這兒買,還能到哪兒呢?”最後屍體爛在路邊,造成了很壞的社會影響。
從邏輯上看,兩套說法都沒有錯,但是為什麼造成了很壞的結果。
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邏輯是為意識服務的。哲學家奧修在他的《天下大道》中做個一個比喻:
“邏輯其實是個妓女,誰給錢就為誰服務”,雖然不太好聽,但是很有道理。
其實想想,我們做任何事情,其實都是先有個念頭(意識),然後才開始給它匹配一堆邏輯,
或者說是藉口。所以說邏輯其實並不重要,它只是為意識服務的。
我想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呢,那就是所謂的各種分析師,評論家,專家在新聞中的邏輯,
其實都不一定是真的事實,只是他們念頭的副產品。你會發現他們“馬後炮”水準很高,
歐元兌美元今天漲了,他們會找到一堆邏輯和理由為今天的大漲做出一堆解釋
(什麼美國加息預期降低,什麼歐洲 CPI 通脹增加,什麼歐洲退出 QE 預期可能提前。。。)
不明白這個原理的朋友很可能會認真學習這些邏輯,但是你會發現,這些邏輯永遠只能事後解釋,
並不能用來預測行情,這些專家也會有預測,但是大部分都不准,
即使準確,也是概率,偶爾猜對了罷了,因為下一次預測他就會失效。
《海龜交易法則》的鄧尼斯知道這個道理,他在挑選優秀交易者的時候有一條原則,
就是如果這個交易者沒有主見,聽從了經紀商或者分析師的建議而改變自己的主意,那麼他立刻會被交易團隊開除。
邏輯還有一個危險性,就是如果你過於相信邏輯,邏輯會在交易中自我強化,
你會在交易中變得固執,你的邏輯支援你做多,但是行情開始下跌,你就會搬出自己的邏輯,
然後檢查一遍,感覺沒有錯,然後就是盲目堅持,甚至還逆勢加倉,
最後造成虧損越來越大,等到你不得不懷疑自己的邏輯的時候,虧損已經很大了。
這條原則告訴我們:
- 邏輯真的不重要,因為分析邏輯需要時間,邏輯對不對還需要檢驗,所以索羅斯由句名言 叫做:”有行情先入場,後分析。
- 不要聽從別人的建議,堅持自己的交易系統才是王道,甚至不需要邏輯交易,出現信號就入場。
2,自信的沉默:
在“小學生”的層面,我描述過 80% 的人都處於一種盲目的自信,以為學習了技術指標,或者一堆交易方法以後,就可以實現穩定盈利了,其實不然。
這裡面引入了“老手”和“高手”的概念,老手是在小學生的層面,盲目自信,以為自己知道,
其實自己不知道,還到處高談闊論,講的都是看似深奧實際沒用的東西,他們沒有理解各種技術指標背後的意義,
技術指標只不過是對最原始的交易資料進行二次加工而已,過度的解讀技術指標,其實還不如看最原始的K線。
高手不同,高手在別人談論行情的時候,更多的是“沉默”,為什麼會沉默?
因為在他們看來,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他要做的只不過是對任何可能發生的事情做好預案而已。
比如高手在聽兩個人爭論明天的黃銅期貨行情到底是漲還是跌,就感覺跟兩個人討論明天的天氣到底是下雨還是晴天一樣無聊。
對於高手,不會考慮明天下不下雨,而是考慮明天帶不帶傘的問題(預案)。
高手實在是懶得和別人爭論,因為在高手的思維裡,沒有必然性,只有概率。
你非要逼他預測明天的行情,他只會說:“明天行情會波動。”
而沉默其實是一種胸有成竹自信的表現,也顯示出了高手的理解問題的方式,當你做好了一切可能性的預案以後,
你已經波瀾不驚了,甚至會感覺交易其實是一件挺枯燥的事情。只需要做好計畫,然後看行情走就是了。
所以,想要在市場中成為最終的贏家,最核心的問題,其實看你有沒有足夠的信念,你要堅信自己可以成功。
大道至簡,這是最核心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理解的程度,最終決定了你能在市場裡走多遠。
關於信念的問題我想做一些補充。
第一:
有些朋友和我過分討論量子力學的問題,我覺得有點捨本逐末,我的核心觀點是信念,其實我不太關心量子力學,
因為信念是一切的根本,量子力學只是旁證,有沒有無所謂。如果你不喜歡量子力學,不看這一段就是了,不影響我對信念的表述。
穩定盈利其實還是靠信念,這是一個哲學問題,不是物理問題。
第二:
我所說的從幼稚園階段到大學階段的交易狀態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幾乎每個交易者都要經歷,這個過程是不可跳躍的。
有的朋友以為看到了大學階段,就覺得不需要經歷小學和中學了,其實是不行的。
原因就涉及到”知識“和”智慧“本質性區別的問題,知識是可以通過學習獲得的,智慧只能通過體悟和實踐獲得。
而且“熟知”不等於“真知”。
說到這裡我想起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小時候我住在外婆家,那時候外婆住是民房,
冬天北方家裡要生爐子取暖,然後過幾個小時要往爐子里加煤,爐子的蓋子用一個鉗子拿下來,
放在地上,那個蓋子是很燙的。然後家裡有只小狗,總喜歡在爐子旁趴著取暖,
外婆怕它被蓋子燙著,就先把它趕走,結果有一次,小狗趁外婆不注意,還是跑過來,
結果趴在了蓋子上面,然後我就聽著一陣慘叫還有一股焦糊味道。
從那以後,小狗只要看到外婆加煤,它就跑的遠遠的,再也不敢靠近爐子。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很多事情如果不親身經歷,體會是不會深刻的,
除非你自己親身經歷一遍,對於小狗,外婆趕他走,是”熟知“,知道燙是“真知”。
教育孩子也是這樣,家長千叮嚀萬囑咐,這個不要做,那個不行,其實這樣的孩子是沒出息的,
還不如告訴他有坑和後果,然後允許他去踩,只要後果不太嚴重就行,
這樣實踐過以後的小孩子的生存能力要遠強於“溫室裡的花朵”。
即使你把我今天寫的內容看 10 遍,你可能都不一定真的明白,你一定要去實踐,不實踐始終是紙上談兵,
沒有通過實踐得到感悟,就無法形成你自己的”智慧“。而智慧是一種說不出的大道,
這也是為什麼《金剛經》裡面那麼多”不可說,不可說“,因為智慧真的很難說出來,只能通過比喻講給別人。
做交易需要的是智慧,所以還是需要自己去驗證的。那有人可能會說,既然都要自己實踐,
那幹嘛還要看你的文章呢。答案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有人引導你摔倒了就馬上知道對錯,
沒人引導你可能要在一個地方摔倒多次還無法自拔。但是引導不代表你不需要走路了,路還是要自己去走(實踐)。
第三:
關於信念我多說幾句,信念的堅定其實是「中庸之道」,這一點很重要,不然容易走進一個誤區,
就是容易犯左傾冒進(冒險)主義,或者右傾投降主義錯誤
(如果具體想搞清楚“左傾”和“右傾”的定義,可以研究下黨史的左傾主義和右傾主義錯誤的表現)。
左傾冒進主義:
提起信念就跟打了雞血一樣天不怕地不怕,像天平天國的士兵一樣,加入拜上帝教,然後給你念幾句咒語,然後士兵就大喊著“刀槍不入”的口號往英軍的步槍大炮底下沖,那不叫信念,那叫有勇無謀。
我在交易中也犯過這樣的錯誤,盲目自信,導致在做盤的時候太執著,而不會變通。扛單,頻繁交易,重倉交易,賭氣交易,這些錯誤我都犯過。其實都是盲目自信的結果,覺得自己最強,人定勝天,結果最後損失慘重。
右傾投降主義:
我看過有個論壇的網友帖子,說現在只要一下單就手抖,他被虧損搞怕了,心理已經有陰影了,面對機會不敢下單了,很確定的行情結果最後只下了一個小單。我把這種人叫做“殘疾人”,他已經向這個市場投降了。
我們做交易其實要麼是太左傾冒進,盲目放大勝率的可能性,表現往往是重倉操作,頻繁操作,因為怕錯過機會。
要麼就是太右傾,做單太謹小慎微,明明是很好的機會,不敢下單,眼看機會錯失,又開始後悔不已。
或者不管什麼情況,都用很小的單操作,甚至鎖單套利,覺得這樣永遠不會爆倉,非常安全,
交易了很久收益不多但是穩定,但是一旦遇到黑天鵝行情,或者大單邊行情,
最後的虧損還是大於盈利,“辛辛苦苦幾十年,一覺回到解放前。”
或者有的交易者不斷的在左傾和右傾之間搖擺,
變成了”冒進(重倉)–大虧損—謹慎—錯過機會—冒進(重倉或者頻繁交易)—大虧損—-謹慎—-錯過機會。。。。“這樣的惡性循環。
所以左傾和右傾的思想都要值得警惕,要始終保持中庸。
所以信念不是鋼鐵,而是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孔子不得志,不得不周遊列國,他去拜訪老子,問老子如何用禮樂安撫天下,老子不說話只是張開嘴讓孔子看看他的牙齒和舌頭。
孔子馬上就明白了,牙齒雖然堅固,但是已經爛了,舌頭柔軟,但是完好無損。
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你們地圖上看看,從江西瑞金出發到延安,直線距離也就1000多公里,但是紅軍走了二萬五千里,
為什麼,因為信念是不可動搖的,但是道路是曲折的,不四渡赤水,不強渡金沙江,不繞行松潘草原,
強翻雪山,不南轅北轍,上下左右,東南西北的甩開國民黨幾十萬部隊的圍剿,怎麼才能最終勝利到達延安,估計早都被全殲了。
做盤也是一樣,行情永遠沒有直線進行的,即使再好的上升趨勢,
也是上5個臺階,下2個,然後再上,所以目標是明確的,道路是曲折的。
信念就是百折不撓,但是還懂得變通,曲線救國的一種持續力。
所以引用我自己的交易打油詩中的一句作為結尾吧:
”左傾會冒進,右傾會投降,控制好情緒,走大道中央。”
這就是中庸之道。
相關系列文章:
1. 成為操盤手的五個階段 – 無知者無畏 (1)
2. 成為操盤手的五個階段 – 求知若渴 (2)
3. 成為操盤手的五個階段 – 概率 (3)
4. 成為操盤手的五個階段 – 紀律 (4)
5. 成為操盤手的五個階段 – 信念 (5)
6. 成為操盤手的五個階段 – 交易系統 (6)
7. 成為操盤手的五個階段 – 交易書單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