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admin

成為操盤手的五個階段 – 概率 (3)

中學生階段:概率的世界 進入這個層面以後,你會發現其實沒有人能準確的預期市場,市場的任何行為都是概率的結果,市場第二天可能漲,也可能跌,你只需要對可能性做出相應的計畫就是了,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市場所有可能結果,都落在你的計畫範圍內,你的計畫永遠都不會失控。 概率包括了“三率”: 第一:勝率 舉個例子: 我和你玩拋硬幣的遊戲,每人1000元籌碼,拋一次賭1元,正面我贏,反面你贏。我贏你給我1元,你贏我給你1元。 你會覺得這個遊戲很無聊,因為從概率上來講,如果次數足夠多,樣本空間足夠大,和我的勝率都趨近於50%,我們在玩一個永遠沒有勝負的遊戲。 但是如果情況特殊一些,比如地面不平,是一個磚頭鋪成的路面,硬幣有一定概率掉在地上的時候是豎起來夾在磚頭縫隙裡面的。這種情況如果判定算你贏,那麼概率的天平就不平衡了。通過統計1000次的結果有10次是這樣的情況,也就是1%,也就是你的勝率變為了51%,我變為了49%,勝率變得不平衡了,那麼這時候,還是賭1元,我覺得你可能恨不得一天跟我玩成千上萬次,因為你知道你有勝率優勢,只要次數足夠多,你遲早贏光我的1000元,讓我破產。 賭場裡面就是利用這一點勝率的不均衡賺錢的,有一種骰子的玩法,是押大小,三個篩子,數字之和是3~18,如果是3~10算小,11~18算大,賠率2倍,也就是你押1元,你贏了給你2元,輸了扣1元。看似勝率是50%,但是賭場規定,只要是三個數字相同,比如三個6,三個3,三個1,就算賭場贏。結果賭場的勝率就變為了51.35%(自己去計算),一天賭場可能要玩上萬局這樣的遊戲,而且客人不一定都押最低賭注,所以從概率上只要樣本空間足夠大,賭場包賺不賠。 美國有很多高頻交易公司也是利用這一點來盈利,注意這裡的高頻交易可不是指炒單,不要以為你一天坐在電腦前,不斷利用分鐘線交易,利用勝率的微弱優勢,不斷累積利潤就叫做高頻交易了,這種做法在美國看來已經很low了,高頻交易公司一天的交易量高達10萬筆以上,設備用的美國軍方的微波通訊技術(價值一般在5000萬美金以上),交易的延遲時間單位是微妙(最近聽說向納秒邁進),我們的光纖網路的延遲單位是毫秒,1秒=1000毫秒,1毫秒=1000微秒,也就是說我們的光纖網路的延遲時間在他們看來是超級慢動作,他們把設備直接架設在納斯達克的交易所機房內,利用最近的物理距離,優先成交後然後提高一點報價在提供給市場,賺取微弱的價差。 問你們一個數學題:如果每1筆的勝率是51%,那麼每天要做多少筆交易,當天盈利的概率是99.99%?根據數學建模,答案大概是大於10萬筆交易。也就是說高頻交易公司每天要做10萬筆交易以上,可以保證當天賺錢的概率是99.99%。 高頻交易公司Virtu Financial在2014年在美國提交IPO申請準備上市,為了上市不得不公開他們的財務報表,結果發現該公司在1238個交易日裡,只有1天是虧損的,2013年營收為6.65億美金,利潤為1.82億美金,同比增長8%。 第二:賠率 (盈虧比) 再來看賠率,如果地面是平的,不可能有硬幣豎著的情況,那麼改變一下賠率,比如你贏我給你1.05元,我贏你給我0.95元,勝率不變,賠率變成了1.05樣會拼命和我玩這個遊戲,一直到贏光我的1000元。 喜歡打麻將的朋友一定知道這個原理,就是所謂的麻將高手,經常是輸小牌贏大牌,從勝率上看,他胡的次數不多,但是最終贏得錢確很多,因為他們知道賠率這個概念。 其實做交易的賠率的思想和打麻將完全一樣,在交易中非常重要,其實做過幾年交易的人都明白一件事,很多交易者的交易勝率能達到40%就已經很不錯了,所以失去的勝率優勢只能靠賠率來彌補。 請問你,若一套交易系統的勝率只有30%,但賠率可以達到1賠3,也就是盈利是虧損的三倍,你認為怎麼樣呢?我會說,這是一套不錯的系統。為什麼呢?仔細看分析; 10次為一個交易週期,每次賺就3,賠就1。 10次全虧, 虧10 9次虧,1次對, 虧6 8次虧,2次對, 虧2 7次虧,3次對, 賺2(請注意,這就是30%勝率,賠率一賠三的情況) 6次虧,4次對, 賺6 5次虧,5次對, 賺10 4次虧,6次對, 賺14 3次虧,7次對, 賺18 2次虧,8次對, 賺22 1次虧,9次對, 賺26…

成為操盤手的五個階段 – 求知若渴 (2)

小學生階段:求知若渴 當意識到市場的風險和自己知識儲備的不足以後,幼稚園畢業了,進入了小學階段,也就是刻苦學習階段。市場上的各種技術指標,交易理念的書籍就是給他們準備的。他們求知若渴,買各種技術書籍,學習各種名人的操盤技術,看視頻,聽講座,到處拜師,甚至盲目相信各種電話推薦股票的各種所謂的“老師”,希望有人指引。 然後各種所謂的交易理念告訴他們,一定要懂技術指標,一定要止損,於是各種什麼江恩理論,波浪理論,KDJ,MACD,布林帶,均線系統,K線形態學一大堆理論不停的灌輸,而且他們還學會了止損,雖然開始還是比較心疼,但是止損個十次八次也慢慢習慣了。 慢慢的他們開始自滿,他們天真的以為交易就是一堆數學指標公式,他們到處炫耀,滔滔不絕,講的頭頭是道,忽悠忽悠幼稚園水準的交易者和不做交易的菜鳥完全沒有問題。 可是一年下來,他們發現自己的帳戶還是沒有盈利,不斷的止損讓自己的帳戶越來越瘦,自己感覺掉進了一個黑洞,日復一日的做著無用功,即使偶爾能盈利幾筆,也會被接下來好幾筆止損把利潤慢慢抹掉。 這個層面的交易者是大多數人,占到80%以上,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變成了“老手”,但不是“高手”,老手的特點是講交易指標和理念能滔滔不絕幾個小時,但是交易卻沒賺到錢。那些大部分所謂帶你的“老師”,或者“分析師”都在這個層面。 而且這個小學階段很多人甚至十多年都不能畢業,我認識一個“老手”,自稱做期貨18年了,他的微信公眾號裡面全都是自己寫的文章,很有水準,講的頭頭是道,雞湯也很暖心,但是我和他聊天,他竟然18年虧損600萬,至今還沒實現穩定盈利,他自我安慰說“交易員是大器晚成的行業”,他還沒有放棄。我無語。。。。。。 當這個層面的交易者經過了好幾年渾渾噩噩的交易,開始對自己已經掌握的各種知識產生了懷疑。 1,交易指標會矛盾,MACD金叉,但KDJ死叉,均線又金叉,如何交易,到底哪個對?未來的行情無非就三種情況:要麼漲,要麼跌,要麼震盪,隨便判斷一種都有33%的勝率,但是每疊加一種技術指標,排列組合就多一倍的判斷情況,MACD判斷2種,加上KDJ就是4中,加上均線就是8種 。。。。。。 2,交易指標會鈍化,在連續幾個月的震盪走勢裡,根絕KDJ的金叉和死叉高拋低吸,做的不亦樂乎,然後行情從震盪走勢進入上升趨勢走勢,KDJ高位死叉,結果你還是根據以往的經驗做空,結果行情連續漲了1個月,KDJ在高位反復死叉,鈍化了1個月,你的虧損遠大於做震盪趨勢賺的那點微薄盈利,最後“辛辛苦苦幾十年,一覺回到解放前”。 3,交易指標會滯後,對於比較小的波段漲幅或者跌幅來看,交易指標往往會出現滯後,也就是上漲行情走完了,KDJ才出現金叉,等你進場做多以後,行情開始回落,你被掛在山頂,高處不勝寒,然後站崗等著行情漲回來,每天吃不好睡不好,折磨自己。 有人說把技術指標當成反向指標不就可以了嗎?呵呵,對不起,行情萬一不是小幅上漲波段,是大幅的上漲趨勢行情的時候,你卻與行情反著做空,你會死的更快,快速上漲的行情會很快把你拉爆倉,你會捶胸頓足的說:“我等了這麼久,這麼大的一波牛市,我卻做空爆倉!”你恨不得把電腦砸了,久久不能原諒自己。 這種情況很可能會伴隨你好多年,甚至終身都走不出來,因為大部分人都被困這個層面迷失了自己。這類人也是金融市場的永動機,源源不斷的給這個市場貢獻著新鮮的血液。金字塔尖的盈利者賺的利潤主要來自於他們。 突然有一天,你意識到,技術指標和固定的交易法則只會讓你的判斷陷入混亂,甚至你懷疑編寫技術指標的人也只是看圖說故事,從幾十年的市場行情資料中挑出吻合自己理論的情況然後截圖編寫成了一本書,固定交易法則的發明者也是發現法則失效後寫了一本書,然後鼓吹自己的理論,騙騙消費者,賺取豐厚的版權費,最後離開市場,這在華爾街屢見不鮮。 你於是去 google 了下,你發現: 均線系統買入法 (葛蘭碧八大法則) 發明者葛蘭碧,最終破產離開市場; 波浪理論發明者艾略特,只是個會計,一輩子沒有做過股票,他的繼任著,小羅伯特.普萊切特,在1987年美股大跌之後天天到處演講說美股將進入長期熊市,並且自己長期做空,結果美股很快創出新高又漲了13年,他虧了一大筆錢以後從此銷聲匿跡; 江恩理論的發明者江恩,搞出了一大堆複雜的理論 (反正我是沒完全看懂),有角度線,有四邊形,有六角形,有占星術。。。。。。結果江恩晚年破產,窮困潦倒; 被無數國人奉為華爾街最偉大的操盤手的傑西. 利佛摩爾,晚年破產自殺; 著名的海龜交易法則的發明人鄧尼斯,在1987年股市崩盤後虧損60%以後一蹶不振離開市場。 注:(甚至有專門的短線基金公司,利用“反海龜交易法則”來獵殺這些“海龜”,他們叫做喝“海龜湯(Turtle Soup)”法則。琳達•華斯基和拉利•康諾在他們的書《華爾街精靈——屢試不爽的短期交易策略》明確了這種海龜湯策略的有效性,當大量的散戶(海龜)固守自己的海龜交易法則的時候,更大的金融大鱷很容易知道他們的計畫,故意利用少量資金造成假突破拉高,吸引海龜入場,然後反向操作,迫使海龜止損而自己獲利,這種方法屢試不爽。這就是市場,當一種方法被證明有效,大量散戶聚集的時候,一定會招來“大鱷”的獵殺。就跟海洋中聚集的魚群容易遭到海豚圍獵一樣的道理。”) 學習是沒有錯的,但是如果你指望學懂一門理論就能在這個市場穩定盈利,並且執迷不悟的人,我建議早點離開這個市場。 我本人在這個層面也是停留時間最久的,直到有一天的頓悟: 我發現了沒有人能通過技術指標準確預測市場,技術指標也是猜的,既然是猜的,為什麼我不自己去猜而一定要迷信技術指標呢? 通過思考,我發現了做交易最重要的原則—-概率。 頓悟後,我馬上扔掉了廖英強的《我的成功之路》,《股市聊聊吧》和江恩的各種理論等一共20 多本書,是扔掉,不是賣掉,因為我連賣都懶得賣,我想讓這些書馬上消失,這些糟粕困擾了我很多年。 如果你能明白概率,那麼小學階段畢業了,你進入到最後的不到 10% 的人群裡面,也就是進入了中學生時代階段—-概率的世界。 相關系列文章:1. 成為操盤手的五個階段…

成為操盤手的五個階段 – 無知者無畏 (1)

幼稚園階段:無知者無畏 這種人沒做過交易,只是從朋友那裡聽說,交易能賺大錢,或者是書刊雜誌上讀了一些交易大師的成功學傳記,然後就跟打了雞血似的,覺得自己也能和他們一樣在金融市場賺到很多錢,這些人沒有風控意識,甚至感覺這個市場只會賺錢,不會虧錢。於是他們就開戶,然後一頭紮進市場開始交易。 接著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他們運氣實在太好,剛好遇到一個股票大牛市,然後滿倉做多賺的盆滿缽滿。然而這其實是個悲劇,因為他們沒有經過完整的牛熊市週期迴圈,賺錢效應片面的讓他們認為賺錢很容易,盲目樂觀了起來,賭徒賺了錢也是不會走的,然而運氣是會用完的,一旦牛市結束,在漫長的熊市的幾年裡,他們一樣會把錢虧光。 另一種情況是他們交易沒多久就遇到了滑鐵盧,特別是在保證金市場,帶杠杆操作直接結果就是爆倉。 經歷一個完整的牛熊市洗禮以後,兩種情況最後都是碰的是滿頭包,慘烈虧損收場。 但是其實這類交易者只占到交易人群的不足10%,為什麼人數這麼少,因為說白了,只要智商正常,大幅虧損痛過之後的體驗都是很深刻的,他們很快會意識到自己能力的不足,開始對市場變得謹慎。 這類人開始分化,一部分人是從貪婪走向另一個極端——恐懼,他們覺得這個市場殺人不見血,自己不適合做交易,不如老老實實工作來的穩定,所以乾脆放棄了市場,再也不踏入。其實這種結束的方式對於這類沒有交易天分的人也算是壽終正寢,人最關鍵還是瞭解自己的能力。 另一部分人不甘心,不服氣,覺得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交易沒有那麼簡單,於是開始分析失敗的原因,開始準備進入學習階段,也就是小學生階段。 相關系列文章:1. 成為操盤手的五個階段 – 無知者無畏 (1)2. 成為操盤手的五個階段 – 求知若渴 (2)3. 成為操盤手的五個階段 – 概率 (3)4. 成為操盤手的五個階段 – 紀律 (4)5. 成為操盤手的五個階段 – 信念 (5)6. 成為操盤手的五個階段 – 交易系統 (6)7. 成為操盤手的五個階段 – 交易書單 (7) Ref: